客户文章丨ADV SCI肝癌细胞耐药机制中的关键代谢调控
肝细胞癌(HCC)是一种高度侵袭性、高死亡率的原发性肝癌,是肝癌的主要亚型,约占全部肝癌发病的80%,致死率在全球所有癌症中高居第三。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仑伐替尼(lenvatinib)代表了晚期HCC的一种一线治疗策略。然而,其有限的响应率(24.1%)和出现的耐药性发展需要对分子机制进行探索,以创新抗药策略。细胞代谢重编程赋予恶性细胞适应微环境内在或外在压力的能力,包括获得性耐药。有氧糖酵解被认为与靶向治疗药物的耐药性有关,糖酵解/糖异生的关键分支点是丝氨酸合成途径,广泛参与了各种生物学过程。丝氨酸不仅参与了核苷酸合成及组蛋白、DNA、RNA的甲基化反应,还涉及一碳代谢,产生主要的内源性抗氧化剂谷胱甘肽(GSH)和NADPH,以维持氧化还原平衡。RNA m6A修饰代表了细胞耐药过程中另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。先前的研究表明,m6A阅读器IGF2BP3通过调节NRF2表达,促进了肝癌细胞对索拉非尼的耐药性。然而,靶向药物仑伐替尼在HCC中的治疗效果是否受到糖酵解/糖异生产生的丝氨酸代谢和RNA m6A修饰的影响,目前尚不清楚。
2024年10月25日,华中科技大学与中山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在期刊《Advanced Science》上发表了研究论文,题为“Lactylation-Driven IGF2BP3-Mediated Serine Metabolism Reprogramming and RNA m6A—Modification Promotes Lenvatinib Resistance in HCC”,本研究中,研究人员发现在各种仑伐替尼耐药模型中,增强的糖酵解导致乳酸积累和IGF2BP3的赖氨酸酰化,重新编程的丝氨酸代谢促进HCC中仑伐替尼的耐药性。原文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02/advs.202401399,我公司参与了该研究中氨基酸和TCA的代谢流检测工作,这是我公司自推出代谢流检测服务后的最新项目文章。
实验设计
研究团队推测IGF2BP3lac(IGF2BP3乳酰化)与耐药性相关,耐药机制可能与丝氨酸代谢相关。据此,设计了相关实验如下。
临床实验:对37例术后肝癌样本(n=37)的IGF2BP3lac水平进行分析,使用修改后的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(mRECIST),发现低IGF2BP3lac水平的患者对仑伐替尼的响应优于高IGF2BP3lac水平的患者,这在CT或MRI扫描中得到证实(图1A)。评估发现IGF2BP3lac有作为仑伐替尼响应的生物标志物的潜力(图1C)。在低IGF2BP3lac组(13例患者)中,有9例(69.2%)患者达到客观缓解,显著高于高IGF2BP3lac组(24例患者)的6例(25.0%)(图1D)。
动物实验:异位肝癌模型中,使用了糖酵解抑制剂2-DG。结果表明,2-DG治疗显著提高了仑伐替尼的敏感性,并降低了体内IGF2BP3lac的水平(图1H~图1I)。进一步评估在异位移植模型中通过尾静脉靶向递送siIGF2BP3负载的脂质体(LNPs,脂质纳米颗粒)的效果,发现脂质体主要在肝脏积累,显著抑制了IGF2BP3的表达,在给药后第3天达到最低水平,并在第6天恢复到正常水平。连续两周每隔三天给予siIGF2BP3-装载的脂质体联合使用仑伐替尼,能显著降低了肝脏肿瘤负荷。
图1 临床实验和动物实验结果
临床实验和动物实验结果证实,高IGF2BP3lac水平与仑伐替尼治疗反应不佳相关,靶向IGF2BP3可以有效地恢复仑伐替尼在HCC中的敏感性。
细胞实验:耐药细胞中丝氨酸合成增加会增强SAM的产生,SAM是全局甲基化的关键甲基供体。
图2 细胞的代谢流分析
结论
IGF2BP3lac高水平表达对于促进m6A修饰至关重要,它通过驱动丝氨酸合成和SAM生成,在仑伐替尼耐药中发挥关键作用。乳酰化IGF2BP3增强了其作为m6A读取器的作用,稳定并促进了PCK2和NRF2 mRNAs的翻译,这一过程协同促进了HCC中的仑伐替尼耐药(图3)。本发现为IGF2BP3lac-PCK2介导的丝氨酸代谢与m6A甲基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。本研究可能为克服HCC中的仑伐替尼耐药提供一种潜在的治疗策略。
图3 关于HCC耐药性的机制